Tuesday, April 17, 2007

批判与反批判:吃饭能传染乙肝吗?

   Conker  我写这样的文章,就做好了被批判的准备,因为太多的人不愿意听也不想听。不过真理越辨愈明。首先说名一下我为什么写这样的文章。我的亲戚朋友中,有好几个是乙肝患者。大多没有输血,家族等重要相关因素。我能想到的是 "病从口入"。由于学术界公认的 "乙肝不是消化道疾病"的历史,在中国很久以来根本就没有象样的流行病学调查去证明 "乙肝不是消化道疾病"。近年来调查开始多起来。 "病从口入"的证据也越来越多。稻草人同学可能也是作科学的,还是用数据说话吧。过多的臆断和情绪化的人身攻击不会解决任何问题。下面是一些说明和参考文献。   数据来源。"最近的研究表明,当就餐者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时,采用传统就餐方式的乙肝感染率为42%,而分餐制的乙肝感染率为17 %,这也说明了乙肝是可能从消化道传染的"。注意是感染率,不是发病率。这段话,我在国内正式的健康网见过多次的。我已在第一时间向方舟子说明了因为我无法做国内的文献检索,在古哥上查不到。希望有人能帮查一下,看一看样本量和试验设计。方舟子指出,这样的数据应指长期家庭内密切接触。这一点我同意。因为这样的流病调查只能用长期密切接触组来作为阳性组,不可能做也没有办法做单次接触的流病调查。这段话的确有误导的嫌疑,我在引用的时候没有看到原始数据,再次说明。  文献。稻草人同学比较忙,可能没时间读文献。我帮你读一读。因为我无法做国内的文献检索,只能简单的查一查,大多只能看一看文摘。不过也能说明问题。你要写科普,一定要多读文献。不懂没关系,就怕不知道自己不懂。太多的专家写出的东西听起来头头是道,名头又大,结果是大众受害。最近的王琦就是一例,自己脑袋里灌水了还不知道 , 顺便拍一下. 乙肝权威们都说 "乙肝一般不通过消化道传播", 可没有任和实验依据。你非让我拿出反证,我认为是不科学的。稻草人同学的风险评估有问题。不能解释中国日本的乙肝据高不下, 也不能解释海南,四川等地的高感染率. 有时间,读一读下面的文献吧。乙肝 (DNA) 不同丙肝 (RNA) 和 HIV (RNA), 体外不易死亡,口液里可含有活病毒,这都是被大量研究证实的。中国人的口腔及消化道疾病又多。自己拍拍脑袋想一想,能不能吃出乙肝。下面有一堆原始文献,自己看吧。你如在国内,应该找到更多。我这里摘几段原文, 出自近年的专业杂志。  "家庭内部和集体内部的HBV 感染率与时间呈正相关,随着共聚时间增多HBV感染率增高"  "实验结果显示,不同试验组血液、唾液、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标本测检HBV-DNA 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别,HBV-DNA阳性率的高低似与家庭以外人员聚餐活动频率呈正相关,与家庭以外人员聚餐活动频率越高,HBV 感染机率越高"  "集体共用餐具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个人自备餐具,众所周知.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是复杂的,主要途径是血源性.但密切接触和体液 传 播也是重要因素。作者认为:个人自备餐具减少了传染机会.而上千人的太食堂集体轮换共用餐具.冲洗后无衡底的消毒处理,增加了生括密切接触交叉传染机会"  "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下面几种因素与多重感染有关,家庭成员肝炎史 OR 为27 .11 (4 .93 -149 .1 ),牙科手术史OR 为4 .81 (1 .57 -14 .69 );输血史OR 为4 .01 (1 .51 -10 .70 ),血液接触史OR 为5 .64 (1 .0929 .27 ),外餐习惯OR 值2 .29 (1 .30 -4 .05 ),结论: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模式较多,对临床有较大的影响,对人体危害较严重,恢复较慢,家庭成员肝炎史,牙科手术史,输血史,血液接触史和外餐习惯与多重感染有关。"  乙肝的歧视问题及预防。科学是实事求是,和歧视没关系,这是我的初衷。我最好的朋友就是乙肝。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的时间在这上面。我们是分餐的,他也能接受。我们讨论的是科学,先把社会的因素放一放。乙肝是受害者,也可能就是不正确认识的受害者。要拍,得找对目标。乙肝不可怕,重要的是知道其感染途径。打疫苗,看牙要求一次性用品,少输血或只输干净血,分餐。若能做到,得肝炎的可能性真比撞火车的几率还小。   附录,  文献一乙型肝炎病毒传播与感染途径的研究分析  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》 2004 年 9 月 第 4 卷 第 17 期   选择集体体检和日常就诊的人群为研究对象,分3 组: ①低频率外界接触组,与家庭以外人员聚餐活动≤12 次/ 年,115人,来自学校新生 ; ②较高频率外 界接触组,与家庭以外人员聚餐活动≥22 次/年, 115人; ③ 高频率外界接触组,与家庭以外人员聚餐活动>50次 /年,115 人。各组对象均否认有使用过血液或血液制品、共用或重复使用的注射及穿刺用具、母亲有HBV 标志物阳性史等资料。  看不到表格,这是文字说明: 结果①HBV 标志物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、不同职业组、性行为模式组之间有很大的不同(不计静脉吸毒者),其中尤以性交易者、性病患者、多性伴侣者等人群HBV标志物阳性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(P<0.05>   起止页码:357-359 页  文 摘:   探讨 HBV感染家庭聚集性影响因素。方法 对174 例乙肝患者家庭成员HBV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。采用 ELISA法检测了 174 例乙肝患者和381 例家庭成员HBV 感染血清学五项指标;PCR法检测了 174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 。结果HBV DNA 阳性患者配偶及子女 HBV感染率分别为 74.1% (其中单项抗HBs 阳性45.5% )和 42.2% ,显著高于阴性组33.9% (单项抗 HBs阳性 25.8% )和13.9% (P<>"15">"145"> 其它模式。母亲为患者,其子女HBV 感染率 48.8%,明显高于父亲为患者其子女的感染率 20.7% (P<0.01 ),特别是 "135"模式 HBV DNA 阳性的母亲,其子女HBV 感染率达 70%,结论 血清HBV DNA 阳性和"135" 模式是 HBV 感染家庭聚集性的重要危险因素;母亲与子女间的HBV 传播大于父亲与子女间的传播,但父婴传播也应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。